軍事戶外拓展器材(軍事訓練器材列表)

軍迷們對8月9日開始的中俄陸軍“西部.聯合2021”軍演宏達的場面印象很深刻,在演習當中我軍展示多型先進戰機和地面重型武器,還展示了運輸直升機攜帶超小型全地形車機降敵后穿插的新型戰法。

不論是從米-17機艙內直接駛出,還是吊運解鉤后特戰隊員索降再駕駛,都非常的迅速,更主要是有了超輕型全地形車之后穿插部隊的機動性大大提高,武器裝備也不再單薄,有反擊敵人裝甲部隊的能力。

戰時8輛輕型突擊車構成一個排級戰斗小隊。
那么,這一輕型高機動車的性能到底如何呢?最近央視軍事記者來到湖南益陽“湖南兵器集團”詳細了解,并體驗該輕型車輛的機動性能。

首先就是該車重量很輕,全重只有幾百公斤,但發動機功率卻很大,再加上輪胎寬且紋路特殊,行駛時抓地很牢,可以攀爬垂直度很高的陡坡,動圖里顯示它輕松的就沖上了50度的陡坡,這對于在復雜地形地貌環境中行軍的部隊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看出來,它是一輛四驅車,在泥沼當中也能輕松駛過。
有能在大部分惡劣環境下行駛的交通工具,就大大提高敵后穿插部隊的活動范圍和機動能力,要比以往機降之后徒步行軍效率提高很多,在山地、丘陵或者水網區…等非平原環境作戰每小時行軍也就2~3公里的速度,有了超輕型全地形車每小時至少20公里的速度,并且從敵人認為不可能的方向突襲而至,打他個措手不及!
這樣躍起再重重的落下,說明全地形車的底盤非常的結實,減震性能也比較好,軍用車輛在材料選用和制造工藝上要普遍好于一般的民用車輛,因為軍用車輛有很多時候要在惡劣環境下行駛,制造的不結實顛幾下就散架子了就沒有裝備的意義了。
從上面這些動圖所演示來看,超輕型全地形車是一型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強環境適應好,結實耐用的戰斗車輛,我們大型運輸直升機可以直接艙內裝載或者吊運,伴隨穿插部隊深入敵后,有效提高部隊快速突襲的能力。

超輕型全地形車的高機動性沒得說,那么它的平臺適應性又怎么樣呢?該型車在車棚頂部裝有適用于各種武器支架,可以安裝:反坦克導彈/多聯火箭發射器、輕重機槍、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無人機系統,車廂里可以運載60/82毫米迫擊炮,甚至可以牽引120毫米重型迫擊炮…等幾乎所有的營連分隊裝備,構成了打擊裝甲、打擊堅硬目標,火力支援…等全套的火力打擊體系,還能派出大型多軸無人機對上百平方公里范圍進行偵察,裝備電磁干擾器材后可阻斷敵方無人機對己方的偵察(干擾其遙控),這么一個小型載具居然可以有這么多拓展功能,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

裝一挺“榴彈機槍”就是這樣的簡單迅捷。
以往機降部隊進行穿插武器攜帶基本都是單兵使用的步機槍,輕型反坦克導彈或者火箭筒、輕型迫擊炮…火力非常的孱弱,倒不是說部隊不想攜帶,而是重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武器的重量都超過了20公斤,再加上幾個基數的彈藥根本帶不動,畢竟戰士們的體能有限,攜帶20公斤的裝具徒步行軍十幾公里已經很困難了,再想攜帶其它重量大的裝備是有心無力的,而有了輕型車輛為依托,不能攜帶重武器和彈藥攜帶數量少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使穿插部隊不再忌憚敵方裝甲部隊的反突擊,在攻擊敵堅固目標時有了強大的攻堅裝備,攻防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自動榴彈發射器被稱為“步兵大炮”,不但可以覆蓋500~1500米的打擊范圍,該具備一定反裝甲能力,發射破甲彈在400~800米距離可擊穿20~35毫米的裝甲防護車輛,而現役的履帶式或者輪式步兵戰車正面裝甲厚度普遍在25毫米之內,用自動榴彈發射器打擊它們非常有效,即便是有敵坦克參加反擊,也有反坦克導彈消滅它。

超輕型全地形車雖然很小,但在自動榴彈發射器射擊時很穩定,如果一次發射30發35毫米榴彈,毀傷效果確實驚人,而且它的后車廂至少可以裝300發的彈藥基數,能讓“步兵大炮”打個痛快。

12.7毫米重機槍同樣可以安裝在支架上平穩射擊。

鋼板靶標有一個手掌的厚度。

12.7毫米穿甲燃燒彈雖然沒有擊穿靶標,但對靶標侵徹也很深,若是對敵方輕型防護車輛射擊就像開罐頭那么的容易。

目前該全地形車已經在我軍很多戰區服役了,主要配備給空中突擊旅,給陸軍“插上翅膀”,晝夜間機動一百多公里是現代陸軍的標準,隨著我軍裝備的改善,陸軍航空兵建設成績斐然,直8G和直20運輸機直升機開始大量服役,提高了部隊的遠程奔襲能力,但只有直升機還是不夠,需要有配套的裝備才能在地面上有更大的活動范圍,所以超輕型全地形車是機降部隊和其他輕型部隊必須要有的裝備配置。

我國古代軍隊編制當中都有輕騎兵,也就是騎射手,霍去病當年就率領這些輕騎兵的大漠當中追擊匈奴,而21世紀我軍隊騎射手會更加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