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團建(山西團建活動方案)

京雄集團總裁李建河的家鄉是容城。北京求學,而后畢業、創業、出國……他的經歷,在“河北走出的企業家”中頗有代表性。

與眾不同的是,李建河是最早采取行動去把握“雄安機遇”的企業家之一。2017年4月,他帶著公司團隊來到雄安,不僅成為新區首批入駐企業,還將業務定位于“政務服務+企業服務”專業提供商。五年之后,李建河說,“我們已經在雄安新區扎下了根。根扎穩了不動搖,優勢就會越來越大,機會就會越來越多。”
1
“那兩天,街上都是拎著錢想買房的人”
2017年4月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李建河當時正帶領公司團隊在山西團建,他興奮地連夜與工作伙伴召開會議,研討這個國家戰略對于公司的意義。
“直覺就是我們一定要跟上步伐,第一時間參與雄安建設!”李建河涉足企業管理咨詢多年,先后在北京和瑞士創辦公司,為企業客戶提供綜合性的專業服務。“雄安新區大發展,離不開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的助力”,是他早在五年前那個春天即堅定看好的方向。
于是就有了相當戲劇性的一幕:2017年4月2日一早,李建河與團隊中止了原來的團建計劃,一起開車回了趟老家,順便還把雄縣和安新兩個縣城都逛了一圈。
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見證一段不平凡歷史的開端。
回憶當時的所見所聞,李建河說:“從客觀環境上講,和我記憶中的故鄉沒有變化。但當時有個強烈印象:外來車輛特別多。很多人,像我們一樣,自己駕車跑到這個地方來。”
“跑來干嗎?來買房!想買房的人真的特別多,有人拎著錢滿街找中介。”
迷狂的情緒沒有持續幾天,就被明確的政策理性消解了。盲目退去,李建河得以重新仔細打量自己的故鄉。
“我在這個地方長大,太熟悉這里的基礎條件了。拿我們容城來說,經常停電、一下雨滿街坑,都是司空見慣的狀況。”在這樣的地方建設未來之城,李建河感受到魄力也感受到壓力。
2
“每個人都不想掉隊,以賽跑的心態前進”
五年,時光飛逝,換了人間。今天的容城,在李建河眼里,環境衛生、綠化建設、體育設施、排污排水、電力供應……沒有一樣不令生于斯長于斯的他感到陌生而驚喜。
最震撼的改變,發生在人的身上。
“以前我們這個地方,大家都說保定話,即使在外上過學或者工作的人,回到家鄉也要入鄉隨俗。現在,普通話成為新區的通用語。無論談生意還是服務,首先要說普通話。”在李建河看來,這樣的變化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對外來文化適應、接受和容納的態度,是打破閉塞、開啟學習的起點。
“以前的生活態度就是求個安穩”,現在,無論在政府部門還是各行各業,李建河的朋友和同學,跟他聊天的話題不再是家長里短。“雄安是像深圳、浦東那樣的發展機遇。”這些朋友會和李建河一起感慨,自己遇到了多么特別的一個時代和機會。
但是,帶領團隊返鄉創業之初,這里還是一個“采購后連發票都找不到地方開”的小縣城。李建河說,所有人對機遇的熱情,并不能跨越現實的發展落差。

李建河講解新區建設
不做變化的旁觀者,要做變化的引領者。2017年4月,李建河的公司布局京雄科技園,以此為平臺和孵化器,為入駐新區的企業提供服務;2018年7月,該孵化器被中關村管委會認定為協同創新平臺;同年9月,又被河北省科技廳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至今,已有100余家企業接受過該孵化器的服務,其中10家央企、7家上市企業、99家北京企業。
“很多人渴望跟隨這個城市發展。”李建河總結自己5年返鄉創業,體會到的風氣之變:“每個人都在以賽跑的心態前進,誰也不希望掉隊。”
3
“根扎穩,機會就會越來越多”
2018年上半年,京雄集團的發展有了一次重要調整,由單為入駐企業提供孵化服務,轉向側重于為政務平臺提供專業化支持,將“雄安經驗”向外輸出,助力打造新型公共服務體系。
如此轉變來自一個契機,2018年,雄安新區打造政務服務中心,京雄團隊承接了該中心部分服務。

在這個項目過程中,公司通過流程優化、業務梳理、人員培訓等舉措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積累了寶貴的“領跑者經驗”。李建河及其團隊很快意識到,像京雄這樣的企業,在雄安建設中扮演的角色,正帶給他們獨特的創造力與價值。于是,他們一邊自嘲著“無知者無畏”,一邊快速成立研究機構和支持部門,一腳踏入一個嶄新的“機會池”。
從2018年被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評為“優秀服務團隊”,到這兩年不斷中標京、津、冀、晉等地政務服務采購項目,這家創業之路不算太長的企業,正把得自雄安的經驗不斷推廣出去,逐步形成新的市場布局。而李建河本人,也因此獲得了“雄安新區創業明星”“2020年度河北省返鄉入鄉創業典型”等榮譽稱號。
“我們已經把最艱難的階段走過來了。”李建河說,五年返鄉創業,他在雄安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找到了自己認同的企業目標和發展方向。“植物扎根了就會活過來,企業也一樣。我們已經在雄安新區扎下根了!今后的優勢就會越來越大,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燕都融媒體記者 劉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