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野外拓展訓練(野外拓展訓練)

結營儀式上,全體學員獲頒榮譽證書。主辦方 供圖

研學旅途,好少年們邊參觀邊記錄,為研學筆記積累素材。主辦方 供圖
東南網10月8日訊(本網記者 林杰 通訊員 劉翠玲 實習生 林晶穎)10月6日,泉州市“新時代好少年”研學實踐活動落下帷幕。在為期4天的時間里,來自市縣兩級的20名“新時代好少年”先后走進泉州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中共德化支部舊址、圍頭八二三戰地公園、施瑯紀念館、閩臺緣博物館等10個點位開展參觀學習和實踐體驗,感受歷史文明,感悟紅色精神,領略優秀傳統文化。
感受絲路文化 探尋歷史文明
10月2日上午,在首站研學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新時代好少年們走進“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館,伴隨著志愿者的精心講解,好少年們一邊傾聽,一邊記錄古泉州的歷史文明,體驗感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與成就。
“早就聽說過我們泉州是海絲文化起源的重要城市,今天能夠在博物館里看到真實的歷史文物,加深了我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泉州臺商投資區民族實驗小學學生吳雅馨說。
同樣地,在中國陶瓷之都德化縣,好少年們探訪了全國最大縣級陶瓷博物館,通過絲路驛站展館,學習陶瓷文化知識,實地感受千年瓷都的陶瓷文化魅力。 據介紹,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瓷就走出山門,暢銷海外,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從此,千年瓷都一直沿著“海絲”走向世界。
“瓷都魅力無窮,我們不僅了解到德化陶瓷見證了海絲精神,還看到不同陶瓷的制作生產過程,體驗了一把陶瓷拉坯技藝,對陶瓷提高了認識,開闊了眼界。”鯉城區實驗小學林呈鍇說。

少年們走進中共德化支部舊址。主辦方 供圖
追溯紅色記憶 寄思先烈精神
活動期間,好少年們來到封存許多紅色記憶的中共德化支部舊址。據了解,1927年1月,中共德化支部創建于龍潯鎮丁墘村,是泉州最早成立的黨支部之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少年們聆聽革命歷史,瞻仰先輩的革命舊物,厚重的歷史文化、濃厚的紅色氛圍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感受到了家國的力量,明白了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萬烜杋說。
令同學們激情澎湃的還有位于晉江的圍頭八二三戰地公園研學點,在那里,少年們游覽參觀了戰爭與和平展館、“八·二三”炮戰炮臺、地下坑道、退役坦克等紅色歷史遺跡,跟隨解說員重溫“八·二三”那段蕩氣回腸的紅色歲月。值得一提的是,少年們還在戰地公園見到了素有“戰地小老虎”之稱的洪建財老人,與他一同追憶““八·二三”炮戰中壯烈犧牲先烈的光輝事跡。
“見到洪老爺爺,我特別激動,在我心目中,革命先輩就是我們的明燈,我們與祖國心連心,才能有更好的未來。”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許苡晗說。
此外,在施瑯紀念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研學點,少年們聆聽了施瑯將軍收復臺灣的英勇事跡,感受兩岸同胞一脈相承、共建美好家園的歷史事實。

動手實踐是本次研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主辦方 供圖
在實踐中成長 分享感言知感恩
本次研學活動期間,少年們還參加了一系列的動手實踐活動。在德化陶瓷館實踐基地,老師給同學們分發了陶泥和制作工具,進行手拉坯工藝現場教學。動手制作時,少年們穿上圍裙,仔細地搟泥、搓泥條、盤筑、修坯、裝飾,體驗實際動手能力和對于制陶、泥塑、手拉坯等傳統工藝的學習和了解。在惠安聚龍生態采摘園,少年們體驗了生態采摘的樂趣,還進行了一次戶外拓展訓練,增進了學員們之間的交流,達到鍛煉意志、互幫互助、熔煉團隊的目的。
“研學旅途中,很多經歷都是第一次,包括各種動手實踐活動,讓我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大家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油然而生。”南安僑光中學葉一勤在結營儀式上分享感言時說道。
“四天三夜的研學活動,我們獲取了對社會新的認識,就像踏著金秋的腳步,一路收獲,一路成長。”泉港區山腰中心小學王柘之分享感言時說。
在10月6日下午的結營儀式上,研學營評選了5名優秀學員,向全體學員頒發了榮譽證書,少年們分享了研學感言,為4天的研學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
乘興而來,滿載而歸。泉州市委文明辦相關人士介紹,本次研學活動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為主題,舉行研學活動,是黨委政府禮遇“新時代好少年”的具體體現。“新時代好少年”是由市縣兩級文明辦、教育局、團委、婦聯、關工委聯合評出來的。他們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生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樂觀進取、向上向善的亮麗風采,是廣大未成年人的學習榜樣。
來源:東南網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