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團建深圳(百人以上的團建游戲)

深圳人才公園上演無人機和燈光秀表演,展示“深愛人才,圳等您來”標語。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特區!特區到了!”
開往深圳的火車上,一群背井離鄉的打工妹興奮地擠到窗邊探頭張望,歡呼雀躍。電影《特區打工妹》的經典片段,是上世紀90年代許多觀眾對深圳的“初印象”。
“世界上本沒有深圳,你們來了,便有了深圳。”
今年初,城市宣傳片《深圳腳步》以不到6分鐘的時間,用激昂的文字、“派無人機接人才”這樣炫酷的鏡頭,發出深圳面向全球引才的宣言。
尊重人才,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悠久傳統。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深圳要系統重構優化人才政策體系,形成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
“人口紅利”進階為“人才紅利”,深圳以“來了就是深圳人”的胸襟,釋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雄心。當“深漂”逐漸安家,深圳提出了打造“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深圳幸福感。
●南方日報記者 郭悅
“打工仔”成了“追夢人”
“你們要去哪里?”
“去深圳打工!”
“你們過18歲了嗎?”
“快了?!?/p>
上世紀80年代末的廣州火車站人流如織,一對拉著大包小包的花季少女吸引了王靜珠的注意。時任珠江電影制片廠文學部電影文學編劇的她決定,要寫一部《特區打工妹》。
大潮涌起,斗轉星移,影片里的“打工妹”如今有的成了老板,有的甚至成了天使投資人。從汽車配件商到傳呼機行業,短暫互聯網創業后再成為工業設計推手的深圳黨員封昌紅,感嘆時代騰躍、產業蝶變。
1979年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數量從31.41萬增加到1756萬人,GDP足足漲了1.4萬倍。從“三來一補”產業到創新生態、高質量發展,深圳的“人口紅利”進階為“人才紅利”。
發動粵港澳核心引擎,攀向藝術與科學相會的山頂,“全球創意之都”“科技之都”美景盡收眼底。當泥濘工地的布鞋變成摩登寫字樓的皮鞋,你的名字不再是“打工仔”,而是“追夢人”,深圳甚至會派無人機來接你。
“這里沒有天花板,也沒有終點線”。今年初城市宣傳片《深圳腳步》火爆出圈,暗藏著深圳對于新一輪城市人才卡位戰的提前布局。正如其創作團隊成員鄭帥所說,深圳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在塑造這個城市”。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而深圳更是人才強市的絕佳樣本:從最初只有2名技術員,到如今技術大軍人數超200萬,留學回國人數超14萬。深圳有333家上市公司,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53.4戶,各路英才都能在這里找到用武之地。
人才引進,以秒計算;開辦企業,1天辦結;“十大人才工程”全方面為人才安居樂業提供保障。由“快”向“好”的背后,是政策引才向環境引才、文化引才的轉變。更多“追夢人”昂首挺胸,步履鏗鏘,“來了,就是深圳人”。
“南下”和“北上”
在香港長大的朱雋文,擁有法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多地教育經歷,即將邁入不惑之年時,選擇“北上”舉家遷往深圳。其公司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3個孩子入讀深圳學校,即使“北上”,他每天清晨卻還能享受一家人的早餐時光。
時光流轉回到40年前。改革潮涌,1981年春節,同樣年近不惑的黨員禹國剛毅然變賣了家里一臺三洋收音機和一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揣著600多元的全部家當,從黃土高坡舉家“南下”。這才有了后來深交所的成立。
“南下”和“北上”,只是不同時代的“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故事。
從下海、打工,到創業、安家,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深圳更是提出“建設民生幸福標桿”的溫暖圖景。
不管你從何處來,“來了,就是深圳人”,外來務工人員符合條件者均可被納入保障房體系,子女可享受義務教育。這里尊老不看戶籍,深圳全市居住、年滿60歲的老年人都可領取頤年卡,享受敬老優待。截至2020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269.69萬人,失業保險1222.44萬人,工傷保險1241.74萬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特區建立以來,中小學校、幼兒園數量增長了801%;高等教育從零起步,到如今有15所高校。近5年,深圳累計財政性教育投入2800億元,年均增長20%,總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每年,深圳公共醫療衛生系統的約12萬名醫護人員,承擔了1億人次的門診量、160萬人次的住院量、3000多萬人次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面對一線城市房價高企的通病,深圳努力讓全體市民住有所居。40年來,全市住房總量增加至約1082萬套(間),人均住房面積達27平方米;累計供應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約50.63萬套。
特區精神與美好生活
在深圳博物館,一張1992年“獻血情況征詢表”令人動容。它的主人——一名21歲的男孩把自己的鮮血無償捐獻給患者,只署名“打工仔”三個字。旁邊展柜中,笛子、手抄歌本、畫冊,訴說著特區建設之初基建工程兵獲得文化滋養的故事。
體檢、檢驗、采血、運輸……2020年初,疫情發生后的寶安區新安街道安樂社區,社區黨委書記鄧蘭基和黨員干部、居民群眾爭相無償獻血。另一邊,藝術家與群眾以畫作、歌曲、舞蹈戰疫,彰顯創意之都的文化力量。
當“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響徹神州大地,每名特區奮斗者都能找到心靈歸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口號在1990年被高喊,愛心在這里發酵;“實現市民文化權利”躋身“深圳十大觀念”,一座城的人文基底逐漸豐潤。
今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到,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特區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當支撐發展的深圳精神力量成為市民的人生態度,而后與城市、人的發展相融相生,深圳才能持久引領風氣之先,勇立潮頭。
傳承特區精神,豐富精神生活。當“新十大文化地標”“十大文化街區”接連拔地而起,“城市文化菜單”“十大健身步道”愈發多姿多彩,深圳居民黃琛的周末生活是這樣的:早上在深圳灣公園跑步,上午參觀南山博物館新展,下午在南頭古城與好友敘舊,晚上在保利劇院享受戲劇《無人生還》。
這樣滿滿當當的文化生活,黨員楊素賢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難以想象。那時的深圳,群眾文化領域幾乎是空白?!鞍硐掳嗪螅万T上單車在工業區兜圈,聽到哪里響起笛子聲、歌聲,就循著聲音找過去……”1981年,她籌建了深圳第一支業余文藝團體——羅湖藝術團,60多名文藝骨干是她一個個從車間找出來的。
959個公共圖書館、平均每天約有51場閱讀文化活動,3000多個全民健身路徑點,全市超過1000個公園,40.21%的森林覆蓋率……徜徉在深圳,一幅幅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圖景讓人想起那句話:“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