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拓展訓練(拓展訓練培訓對象)
設在樓道口的益智健身苑點,傍水而建的健身步道,中央公園里的蜿蜒綠道,可智能預約的足球、籃球、網球等場地,每天只需1元的市民健身房……如今在松江,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種類多達十余種,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以親民、便民、利民、惠民為原則,一張“15分鐘”健身資源網絡已經覆蓋全區,市民只要走出家門,即可享受到社區公共體育資源。
推門可享 社區健身資源縱深布點
提升體育場地設施品質,建設“推門可享”的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和體育公園,是松江近年來的大動作。
去年新落成的方松體育公園,試營業期間就成了網紅打卡點。公園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包含800米環形步道、2片籃球場、1片足球場,還有一個兒童活動區。只要不下雨,幾乎任何時段都有前來健身的市民。到了周末,球友集聚、兒童嬉戲,更加熱鬧。
曾在窗前看著公園一天天建成,天天盼著它開放的市民王美蘭,如今是這里的常客。“從家里走過來只要3分鐘,早上做做操,活絡活絡筋骨。吃完午飯曬太陽補鈣,晚飯后和老伴一起散步。”王美蘭說。家住松云水苑小區的白領盧飛,有定期去健身房的習慣。去年公園開放后,他轉移了“陣地”,“室內場所畢竟不如室外空氣質量好,而且還免費開放,同事們聽說我家門口有這樣一個健身場所羨慕得不得了,現在我們經常約了周末來這里打球。”
百姓健身房、百姓健身步道、百姓游泳池、智慧運動場、益智健身苑點……十多年來,健身場地和設施在社區星羅棋布,益智健身苑點已經實現了村居全覆蓋,市民健身房實現了街鎮全覆蓋。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健身苑點1040處,步道106條,球場108片,體育鍛煉已經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老少咸宜 健身步道隨處可見
工作學習的繁雜與壓力令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健身鍛煉的重要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從公園綠地到社區街角,市民的需求加速了健身步道的建設。而隨處可見的健身步道又在社區興起了快走、跑步的健康生活方式。
“十三五”期間,全區每年以20條左右的增速建設了一大批遍布社區的健身步道。從早年集中規劃于中心城區,到陸續輻射各個鎮區和行政村。在今年新增的18條健身步道中,12條位于中心城區之外,遍及洞涇、新橋、佘山、石湖蕩、葉榭、小昆山、九亭、泗涇等鎮。
其中,與綠化、水體等元素結合的綠道讓市民在健身鍛煉的同時,還可以親近大自然,格外受青睞。今年新建的岳陽街道廬秀新苑健身步道位于小區與毛竹港之間,從小區邊門就可直達。這也是全區首條五彩市民健身步道,塑膠跑道上紅、綠、黃三色相間,讓人仿佛踏上了彩虹,心情也跟著陽光起來。
作為健身步道中的標桿項目,位于方松文化活動中心旁的健身步道全長超過800米,環中央公園水系而建,曾獲評“上海市最美健身步道”稱號。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茸城健跑團的發起人項少龍已是松江健身圈的達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健身視頻是他每天早晨必做的功課。2015年創建健跑團時,主要活動地點正是方松文化活動中心的健身步道。“我們跑步、健身,風雨無阻。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早睡早起,合理飲食,再通過科學運動達到健康、美麗、幸福生活的目標。”項少龍說,團隊成員們日復一日的堅持逐漸帶動起周邊居民,茸城健跑團的隊伍日益壯大。
“六百”規劃 滿足多元化健身需求
通過體育健身設施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滿足市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期間,松江提出了全民健身設施“六百”工程,即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街鎮輻射率達到100%、體育(健身)公園街鎮輻射率達到100%、市民健身房街鎮覆蓋率達到100%、益智健身苑點居村覆蓋率達到100%、市民健身步道(騎行道)總里程達到100公里、智慧運動場數量達到100片,形成點、線、面有機結合,區、街鎮、居村三級聯動的社區體育設施供給格局。積極構建“處處可健身”的高品質運動空間,到2025年,新增體育場地總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新(改)建體育健身設施項目超過1000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3平方米,全民健身工作質量顯著提升。
記者從區體育局獲悉,下階段將啟動南部新城體育中心建設項目,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建設與松江新城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相適應的體育中心,提升功能和品質。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和體育公園實現街鎮覆蓋,也是“十四五”期間的目標。同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迭代升級,更好地滿足市民的多元化健身需求。
此外,松江還將依托山、水、林、園的優勢資源,拓展休閑健身空間。建設黃浦江松江段沿線生態慢行系統,提升廣富林郊野公園、松南郊野公園、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慢行步道和騎行道的功能和品質,打造松江體旅融合發展、展示松江城市形象的新地標。一幅有關慢步道、跑步道、騎行道相互連通的城市濱江圖景,正愈發清晰可辨。
■記者 張小小 文 張小小、采訪對象 攝
■文字編輯 丁藝婕 陸怡怡
■欄目責編 李翔 ■欄目主編 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