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團建(蘇州團建基地)
通訊員 熊麗娜 索士心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超
江蘇常熟發電有限公司職工戴強沒想到,他的“助學之路”會帶來這么大的成就感。20多年前,他偶然得知,甘肅省靜寧縣威戎小學三年級學生大志(化名),因家庭貧困面臨輟學。當時,他手頭并不寬裕,“但還是想盡自己所能,做一點好事,資助這個孩子?!?/p>
一開始,他只是寄送一些生活用品,到后來跟大志談心,幫他疏解青春期的煩惱?!按笾竞軤帤狻?,考上了985院校研究生。更讓人驚喜的是,畢業后的大志自主創業,經營著一家公司,每年要幫助更多貧困的孩子就業。
這是戴強“助學之路”的第24個年頭,回想這一路的相伴,他認為“很欣慰,也很值得?!?/p>
其實,戴強當時是在團組織的號召下,參與愛心助學活動。1993年,“常熟發電”建廠,公司團委就積極開展青年志愿活動,希望通過開展安全生產、結對助學、義務獻血等行動。
2003年,常熟團市委啟動了“地企合作”團青品牌項目。通過團市委牽線,“常熟發電”團委通過網格化尋找當地貧困學生,實現了精準對接。
當時,公司的青年志愿者走進當地琴湖小學,與13位貧困學生一一結對。也從那時起,常熟團市委和常熟發電團委共同聯手開啟了“手拉手,愛心一起走”志愿助學活動。自此,每年都有貧困學生走進他們的視野。
常熟發電的青年志愿者們紛紛與貧困學生愛心結對。李曉新就是其中一員,剛滿30歲的她已資助貧困學生5年之久?!盁o論慈善助學之路如何艱辛,只要能幫助更多的孩子讀書,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彼f。
這些年來,“常熟發電”涌現出了一批像戴強一樣致力于教育扶貧、解決貧困學生上學問題的青年志愿者。他們不忍心看到這些孩子因為家庭困難失去讀書的機會,盡管助學之路不易,但仍抱著“能幫一個是一個,自己有多少就給多少”的樸實想法,投身其中。
據了解,持續了16年的“手拉手,愛心一起走”志愿助學活動,以教育扶貧項目作為活動重點資助領域,籌集善款近100余萬元,覆蓋了常熟市的50余所中小學,溫暖了320余名貧困學生。
16年來,常熟團市委“地企合作”團青品牌工作,儼然成為一場愛心接力。每年如期而至的“手拉手,愛心一起走”助學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青年志愿者的參與。
在一封來自受助學生的感謝信里,寫著這樣一段話:“我們知道每一元的善舉都來之不易,也許是一杯咖啡換成了清水,也許是一場電影變成了門前散步,也許是取消了一次旅行,我一定努力學習,把這份愛心的火炬傳遞下去……”
“孩子的感恩之心也成了志愿者們前行的動力。”常熟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說。(共青團新聞中心編輯)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